很多工业化国家都将要面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不断增长的社会福利开销和健康工作者数量的减少意味着社会中的老龄、残疾群体愈加孤独且绝望。日本现在正着眼高科技,特别是机器人技术及模控学(cybernetics),以期能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Martin Postler开发的“生命/机器——机器人生活即景” 项目中人类与第二自我和机器人们能够和平共处,他以此来探讨创造不同的社会的可能性。这个项目去年在日本启动,他还在京都造型艺术大学(Kyoto University of Arts)负责一项常驻研究。之后他还继续了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设计产品系(Design Products)的项目。
这个项目探讨了很多问题,比如:人性和科技能够在一个工厂化的共生体上协作、帮助创造出一个机器生命?我们为了满足机器人的需求要放弃多少自由?我们在这样一种亲密关系中生活,需要屈服、需要适应到什么程度?
马丁认为,在不远的将来机器人会拥有与人类相似的实在的身体,但以普通的二进制电脑逻辑工作。它的智力和技能很有限但在一个定义好的家庭环境中,它并不会因此被排除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服侍人类的角色之外。
这个项目被分为3个不同的部分,分别代表了3个不同的程式化日常行为。
第一部分——营养
这部分强调的重点一是人们在准备、储藏和加工食物时纯身体以及交互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机器人最基本的智能,例如对顺序、颜色的认识,对外形、几何反复还有减少功能复杂性。
京都2006上的机器人厨房工具 (Robot kitchen tools, Kyoto 2006)
即便是很简洁的厨房,对于现在的机器人来说也还是过于复杂了。各种颜色、形状、功能、顺序甚至是厨房的这个概念都可能需要改变。因此,设计师构想出了一个由74个独立元素构成的产品系统。所有的元素都可以被加载到产品结构上或者说是“功能景观”之上,用以满足人类与机器人双方在思维与功能上的需求。
第二部分——保健
机器人化家居的亲密时刻:机器人根据人的旨意正在给他刷牙、挖耳朵、刮胡子。
机器人耳挖
Martin设计的工具使这些交互成为可能。它着重的是身体的暴露以及人类主角对他的机器人同胞几近丢人的适应, 最终形成了晨起后自动的例行公事。
机器人刮胡
第三部分——休闲
这一章通过一系列的经改造以适应人与机器人需求的“学园游戏”,展示了这种关系中更具讽刺性的一面。设计者试图将人-机冲突缩小放置在更怪诞、几近悲喜色彩的情境,涉及到了这一主题的哲学层面。
Martin Postler解释说:“这个项目以一种相当讽刺挖苦的方式指向科技发展的神话。通过选择一种“要是怎样怎样”的情形、一个相似的世界、一个现实情境,我想让人类主角面对他自己的创造物、那面反映他的科技之镜。另一方面,这个项目也赞颂了人们在面对科技进程所展现出的状态、魅力与热诚,那种永无休止重塑自我的动力。”
所有图片均经Martin Postler授权。
October 11th, 2010 at 12:20 am
[...] Article Chinese Version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blog. Bookmark the permalink. Post a comment or leave a trackback: [...]